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
在沪打拼的第11年,环卫职工彭苗苗曾经将就的日子,变得讲究起来:“以前住的房子卫生间很小,洗澡都没地方,搬到新房子后,我们终于有了独立的浴室!”
彭苗苗指的新房子,是2021年春节入住的徐汇区环卫职工之家。这是上海首个为环卫工人设计、新建并定向供应的租赁住房项目,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人才公寓级别的居住环境。
随着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落地推进,越来越多基础服务行业劳动者和彭苗苗一样,免去了租房“远、贵、难”的烦恼,在市区也能“好住不贵”。
好日子盼来了
“又要搬?”2020年底,房东告知彭苗苗,她才住了两个月的房子不能租了。原因是,这间由小厨房改建的五六平方米小房间“不符合规定,担心被查”。
同样的问题,在上海不算少见。2019年面向基础服务行业人群的调查中,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发现,这个群体很难找到适配且合规的房源,七成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5平方米,不仅面积小,条件也很差,租期也不稳定。
2020年,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企业一线职工公租房保障力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公租房中率先试点“一间房”“一张床”,破解基层劳动者租房难的痛点。
徐汇区环卫职工之家在这一探索下产生。彭苗苗老家在安徽滁州,2008年和丈夫一起到上海投奔公婆后,搬了三次家。她坦言,前两次很折腾也很不舍,最后一次却很高兴,因为入住的是徐汇区环卫职工之家。“好日子,盼来了!”
十几平方米的屋内,阳光从紧靠阳台的窗户洒进来,大床、橱柜、灶台、脱排油烟机、独立卫浴、空调、冰箱……精装修,该有的配套一应俱全。
现在,徐汇有百余名环卫工人住进了舒适干净、价廉物美的公租房。随着新政的贯彻实施,今后会出现更多廉价公租房,帮助环卫工人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
2021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完善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让来沪新市民、青年人享有品质生活、感受城市温度、拥有归属认同,以安居宜居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
“十四五”期间,上海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到“十四五”末,全市将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以上,其中40万套(间)左右形成供应,较大程度上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除了徐汇区环卫职工之家,还有许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在全市各区多点开花。位于虹口的公租房项目中湾公寓,120套房源中有一半被改成了两人间或四人间宿舍。入住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大多在附近上班,每个月最低只需支付450元租金就能拥有一张床位,配套厨卫和热水。作为沪上第一个治理群租过程中堵疏结合的样板案例,位于华泾镇的盛华公租房提供的“一张床”服务,为环卫、公交、家政等企业职工找到了“住有安居”的新选择,最低月租费仅460元。
实现人生价值
“同事们都羡慕地叫我们是‘白领’。”彭苗苗是典型的“环二代”,她的公公是上海日盛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老职工,今年即将退休,她的丈夫“子承父业”,是一名垃圾车驾驶员。和老一辈环卫职工有所不同,年轻的“环二代”更渴望社会的认同,更渴望实现人生价值。
正是这股劲让彭苗苗自学了驾照,2018年从清道班的保洁员转型为驾驶员,无论是哪国进口的清扫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车还是洗地车,她都能轻松上手,甚至还会保养和一些初级修理。“我会开的种类是我老公的好几倍!”
如今,彭苗苗已成为公司滨江班组的路段长,负责日晖港桥到油罐公园四五公里路段的巡回保洁,还摸索出了新型洗地法,曾荣获公司“月度之星”、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月度“环卫之星”称号。
今年夏天,40℃以上的高温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对户外工作者而言,这个夏天格外难熬。在徐汇滨江,彭苗苗依然坚持驾驶着机扫车对滨江路段进行保洁。夏季产生的垃圾也比其他季节多,他们需要加足马力,才能守住高标准保洁的底线。天不亮就要开始工作。
尽管辛苦,她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以前说起老一辈,都是蜗居在偏远的老公房里,无论上下班,身处的环境都不理想。”彭苗苗说,从住进新房的那一刻,她就感到这不仅是一份福利,更是一种上海对环卫职工的理解和尊重。新时代的环卫职工,走下工作岗位,也能活得舒心、体面。
【专家点评】
安居宜居提升软实力 市民收获甜蜜幸福感
2021年,徐汇区环卫工人彭苗苗搬入定向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免去了之前租房“远、贵、难”的烦恼,实现了在市区“好住不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住房是民生之依,安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有所居”承担着人民群众朴素的期待与梦想。
为了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住房制度改革指明方向,即“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这些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完善从“一张床 ”“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让来沪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梦不再遥不可及。
努力让市民住有所居,也是我们建设人民城市的必然要求。如今,上海不仅在关注“有房住”, 还在通过多措并举,全力攻坚零星旧改,精细推进房屋修缮,积极推动加装电梯,联动提升环境品质 ,让市民住房条件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安居”“住有宜居”不断跃升,使所有市民能够分享城市发展硕果、感受人民城市温度,进而提升对上海的归属感、认同感。
住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上海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作为,以安居宜居提升城市竞 争力和软实力,让市民能够收获沉甸甸的获得感、甜蜜蜜的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崔杨杨)
来源:作者:戚颖璞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