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张宝艳:“打拐”13年,24小时不关机
2022-12-08
  • 收藏
  • 管理

    张宝艳随时带着手机充电器。

    只要一看见插线板,就抽空过去冲会儿电。作为“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会长,她手机里的QQ群、微信群、讨论组,“加起来没有千八百也差不多”。

    网络连接遍布全国各省份甚至异国他乡的351536位志愿者,也连接着无数个寻亲者。

    “打拐”十三年,张宝艳和志愿者们以“宝贝回家”网站为圆心,沿着蛛丝马迹寻找到3338个走失、被拐儿童。在生离死别的背景板下,人性的诸多因素被放大。张宝艳在公益光环之外,还需要将大量精力用来应对质疑、恐吓,以及紧迫但琐碎的工作。

    今年两会上,她关于“对人贩子实行终身追责”“将新发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等议案再次引发热议。

    张宝艳在两会发言。受访者供图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张宝艳将在第二天一早回到吉林通化——“宝贝回家”的总部,按照从前的工作节奏,继续帮宝贝回家。

    “大姐”和“代表”

    两会期间,张宝艳随时在人大代表和“大姐”之间切换身份。

    会场上,她要参与议案、讨论;会后的休息时间、用餐时间,甚至乘电梯时间,则用来“消灭”手机上的小红点。

    尽管提前做了交待,两会期间如果没有要紧的事尽量不要找她,但未读消息还是一条接一条地涌到她的手机里。因循平日里的习惯,大家都称呼58岁的张宝艳“大姐”。

    2017年,认亲现场。受访者供图

    那一年,张宝艳的儿子读高三。高考前,学校放了一周假,让考生们回家改善伙食。张宝艳夫妇忙着鼓捣网站的事,最后儿子抄起锅碗瓢盆,给他俩做了一星期饭。

    一晃十三年。如今儿子已经毕业、工作,成了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夫妇依然没日没夜地鼓捣网站的事。

    十三年里,志愿者队伍已有34万人。2009年,北京人可可在电视上看到一对中年夫妻寻找被拐儿子的故事,又感动又愤慨,报名成为了宝贝回家的志愿者。第二年,贵州人依依也在电视节目的打动下加入。

    张宝艳和爱人秦艳友。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这个从剧本搬到现实中的网站越来越成熟,像一张网把寻亲家庭笼在一起,然后按图索骥,寻找各自的团圆。后来,他们的故事又被写成剧本,《失孤》、《找到你》、《亲爱的》等电影的原型,全都在这个网站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度过了无数个艰难跋涉的白天和夜晚。

    “家长们需要的不是安慰,只是倾听”

    在电影《失孤》里,刘德华饰演的寻子父亲说:“只有在路上,才会觉得对得起孩子。”

    志愿者们经过十几年的观察发现,孩子被拐对家庭的打击极其相似,“有的真的是家破人亡。”他们形容。

    宝贝回家组织的认亲现场。受访者供图

    张宝艳和志愿者们都觉得,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但紧迫感也如影随形。

    前年,志愿者们根据线索帮一个孩子找到家了,联系当事人时发现,孩子在网站登记后的第二年,跳湖自杀了。

    还有孩子DNA比对成功当天得知,母亲在一天前去世了,计划里的认亲变成了送终。

    “很多七八十年代丢失孩子的父母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很可能找到孩子时已经天人永隔了。”志愿者依依说,“大姐就经常和我们讲,我们就是跟死神赛跑。”

    与之对应的是张宝艳个人时间的压缩。不仅要处理“宝贝回家”大大小小的事物,还要周旋在不同关系中,有时志愿者之间闹了矛盾,也要“打到大姐那里让她断官司”。

    张宝艳只能画饼充饥。过去母亲身体不好,常说“这儿疼那儿疼”,张宝艳和她说:等有时间了,就带你去松江河和露水河,把手机一关,泡温泉去。

    她也不止一次和爱人说起,等有空了,我们休一周的假,什么也不想,出去玩。

    五年前,母亲去世,温泉之旅一直没能成行;直到现在,和爱人一起休假的愿望也没实现。“说实话,要是真关了手机,我可能都没有魂儿了。”张宝艳说,“干到干不动那天再说吧。”

    文 | 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

    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李立军

    全国服务热线
    400-848-3882
    企业公众号 手机端二维码 企业小程序码